2010, 14(03):3-7. DOI: 10.59238/j.pt.2010.03.001
摘要:体内预应力筋位于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内部,无论是施工还是服役阶段,往往很难对其隐蔽曲段进行检查。由于管道摩擦、锚具回缩、混凝土的瞬时压缩和长期收缩与徐变以及预应力筋松弛等原因,体内预应力不可避免发生预应力损失。预应力损失后,对预应力进行监测,确定永存预应力极其重要。磁通量传感器是基于铁磁性材料的磁弹效应原理制成的,该种测量方法直接监测构件状态,属于无损与非接触性测量方法,传感器安装方便且长期稳定性好。本文研究将磁通量传感器应用于体内预应力筋监测,对传感器的测量原理、传感性能、温度补偿、预应力筋松弛和疲劳影响、测试环境影响以及工程案例等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磁通量传感器是监测体内预应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2010, 14(03):8-13. DOI: 10.59238/j.pt.2010.03.002
摘要:以南宁市邕江大桥体外预应力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空间有限元分析方法,对锚固在原结构一般梁截面的锚固结构进行细部分析,根据获得的空间应力分布特点,考虑采用槽钢、螺纹钢和钢筋层对锚固结构进行局部加固的构造措施,分析表明:在锚固结构与原结构交接部位设置槽钢、螺纹钢,能有效地降低该位置混凝土的应力集中,使得应力分布趋于均匀,局部应力满足规范限值要求。同时,工程实践表明,该有限元细部分析方法较为符合实际锚固结构的受力特点,其计算结果和局部加固的构造措施,可作为同类体外预应力加固桥梁锚固结构设计和施工的重要参考。
2010, 14(03):14-18. DOI: 10.59238/j.pt.2010.03.003
摘要:本文采用LS-DYNA有限元软件,对分别采用一般锚固结构和特殊类型复合锚固结构加固支护的洞室在爆炸荷载作用下的性能进行了数值模拟。文中着重分析了在爆炸条件下应力波传播及爆坑形成过程、爆炸近区围岩中的压力波和复合锚固结构构造措施区断裂缝形成过程,同时与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模型的计算爆坑大小与试验结果基本吻合;新型复合锚固构造措施段使得锚固区外的弱化区介质内出现了局部自由面,当爆炸应力波经过自由面时所产生反射拉伸波导致该处裂缝产生;复合锚固结构洞室拱顶垂直向振动加速度峰值比单一锚固结构洞室的约小23.7%;单一锚固结构洞室比复合锚固结构洞室更容易出现结构性的冲切破坏和拉伸剥落破坏。
2010, 14(03):19-20. DOI: 10.59238/j.pt.2010.03.004
摘要:本文采用极限分析法导出求解粘性土坡稳定角试算公式。提出锚固粘性土坡要进行锚固系统的稳定性分析并引用设计实例,验算锚固系统稳定性分析结果。
2010, 14(03):21-38. DOI: 10.59238/j.pt.2010.03.005
摘要:以往的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受弯试验大多建立在结构"一次受力"的基础上,本文从加固工程中结构大多为"二次受力"的实际情况出发,试验研究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二次受力"钢筋混凝土受弯结构。作者利用柳州欧维姆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开发的预应力碳纤维板专用锚具的基础上,完成了2根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试验梁、1根非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试验梁受弯构件的模型试验。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的试验梁的受力性能。研究了预应力碳纤维加固对试件承载力、使用阶段变形、碳纤维应用效率及延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预应力碳纤维板加固可显著提高受弯构件开裂及屈服荷载,减小构件使用阶段内的变形,充分利用碳纤维材料性能,对延性下降趋势加强设计。
李兴奎,吴志勇,戴义平,甘秋萍,严李荣,梁利文,吕振刚,李晓宇,杨赓
2010, 14(03):25-29. DOI: 10.59238/j.pt.2010.03.006
摘要:本文以2007年沉于距烟台港12海里的"畅通"轮艉段打捞为例,通过深入分析该工程实际情况,阐述了采用多台拉力千斤顶抬浮打捞技术方案制定、拉力千斤顶系统以及施工方法,该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快速打捞大吨位沉船施工的瓶颈,此工艺既可用于海上沉船打捞,也可用于江河沉船打捞。
梁利文,李兴奎,刘文,吴志勇,甘秋萍,严李荣,吕振刚,张皓,庞俊辉,李江伟,杨赓
2010, 14(03):30-33. DOI: 10.59238/j.pt.2010.03.007
摘要:本文以上海闵浦大桥钢桁梁高速提升为例,阐述液压提升设备的设计计算、安装、钢桁梁提升施工工艺等情况,介绍了提升设备实现高速提升的几点关键技术。
2010, 14(03):34-38. DOI: 10.59238/j.pt.2010.03.008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秦山核电二期扩建4#反应堆穹顶预应力张拉施工工艺,介绍了该项目施工的特点以及主要技术创新情况。
地址:上海市杨浦区四平路1239号 同济大学土木大楼B611室 邮政编码:200092 联系电话:021-65983096
发行: 同济大学出版社 传真:021-65983096 E-mail:pt@tongji.edu.cn
网站内容:Copyright © 2024 预应力技术编辑部及网站设计授权单位 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ICP: